“皇上,咱们非得回北京不可吗?”群臣跟朱瞻基说。
“那可是我祖宗的发迹地啊,也是我从小生活的老家,再说北方边防也得盯紧了。”朱瞻基应声。
“可探子传来的消息说,汉王正在半路上筹谋害命,要取皇上的位子。”
皇叔那点小手段,唬不住朕,回北京去。
半个月过去,朱瞻基果然平安回了北京,这时候朱高煦却只能气的直跺脚,干着急没辙。
说到朱瞻基为啥觉得自己能躲过朱高煦的毒手,关键在于他人脉广、警备森严,再加上身边全是心腹。这小子脑子灵,现在挂帅掌权,谁想靠近都得过好几道关卡。朱高煦虽说心气高,真要动手,一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朱瞻基这套警惕劲儿,你就说难不难吧。说起来,朱瞻基聪明绝顶,偏偏史料里对他的记载不多,反倒让后人觉得像雾里看花。他在位时间短,做事低调,啥事都喜欢自己琢磨明白了才动手。不少事儿被后面的人一带而过,加上一些重要的决定也都藏在细节里,光靠史书根本看不清楚真实情况,所以留下了一堆让人寻思半天的谜团。
蛐蛐天子
宣德年那会儿,有这么一天,朱瞻基正乐呵呵地在皇家园林里放声叫好。
冷不丁,胡皇后快步冲了进来,语气冲冲地提醒朱瞻基,要记住明成祖当年多拼命,别老是贪玩,把正事耽误了。
朱瞻基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跟胡皇后说,皇爷爷已经把边塞都整得服服帖帖,郑和也在海外让各国都来朝拜,朝廷里有“三杨”,朝外有于谦,真没啥值得烦心的事。
他还特意说了,自己就是玩玩蟋蟀,压根儿没搞什么大工程,老百姓现在过得挺好,既然这样,自己当皇帝的也想跟百姓一起开心开心。
胡皇后气得不轻,说这蛐蛐斗起来,已经让老百姓闹出乱子,跟修大工程没啥两样,有些人为了这事都丧命了。
朱瞻基还是照样玩他的蛐蛐,根本没把胡皇后的话放在心上,觉得她就是唬自己罢了。
胡皇后见朱瞻基那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只好慢悠悠地把事情说了出来。
前阵子,朱瞻基让手下去老百姓家里找来一千只顶尖的蛐蛐儿,图个自个儿消遣。
不少官员为了一只顶尖的蛐蛐,价格都抬到天上去。有位粮长为了得到最棒的蛐蛐,竟然把自己的好马卖了,跟卖蛐蛐的换。
那粮长媳妇儿知道了这事儿,心里纳闷得很,寻思这蛐蛐是贴了金还是包了银,咋就值一匹好马。她心里痒痒,偷偷摸摸跑去瞧了瞧。
结果,那只蛐蛐一溜烟地跳了出去,正好被鸡给啄了一口。
粮长夫人一想到这是要进贡给朱瞻基的,顿时脸都白了,心里着急害怕,结果直接寻了短见,上吊去了。
你看,就连朱瞻基这点小嗜好,都能把老百姓给逼得喘不过气来。
朱瞻基听了,心里一点都没什么波澜,随口扯了个理由把胡皇后支开,转头又埋头玩他那蛐蛐去了。
朱瞻基可不仅就这点小乐子,他平时还喜欢斗鸡赛马、骑马射箭、出去打猎、画画写诗,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可眼前这个朱瞻基,早就不是胡皇后记忆里那个少年,也变了模样,不再是朱棣从小宠在手心里的那个贴心孙子。
朱瞻基脾性突然有了大变化,这事儿当时让不少大臣都摸不着头脑,现在想想咱们也是捉摸不透。
朱瞻基当太子那会儿,确实是个明智果断的人。
神武皇帝
朱棣为啥特别中意朱瞻基啊,就是看着孩子一出生,那股神采英姿,跟自己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朱高炽打小身子就不结实,老毛病缠身,平时为国家大事操心操肺,结果身子骨越来越垮。
朱棣把朱高炽确定为太子没错,可心里还是担忧自己这儿子命不太硬。
朱棣整天琢磨个不停,心里头就只盼着朱瞻基能顶上。
为了让朱瞻基能更好地成长,朱棣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找了不少老师,教他各种道理。
朱瞻基还在少年时,朱棣就把他定了皇太孙的位子。从那会儿开始,朱瞻基基本就是跟着朱棣身边混了。
朱棣出门巡视,朱瞻基自然紧随左右;朱棣准备去征战蒙古,朱瞻基也不落下。打仗骑马上阵,下来就操心国事,这些事对朱瞻基来说,从小到大早就习以为常了。
朱瞻基打起仗来也真是拼,哪怕遇到险境,也照样和瓦剌骑兵一决高下,看着就让人想起洪武年间跟着军队南征北战的那位年轻的朱棣。
朱瞻基年轻气盛,常常对那些惦记皇位的几位皇叔瞧都不瞧,特别看不上汉王和赵王。
每次爹只是傻乐着,对几个皇叔的排挤不当回事,朱瞻基就会绞尽脑汁,想法子把这个场子找回来。
朱瞻基还年轻的时候,就跟那些皇叔们在朝堂上较劲,这场明争暗斗压根没消停过,自打朱棣在回京路上撒手人寰,这当中的火药味反倒更浓烈了。
朱棣去世那会儿,朱瞻基亲自赶去迎接灵柩,压根没搭理皇叔们的那些闲言碎语。顶着各方的压力,把最疼自己的皇爷爷接回来了。
明仁宗登基后,朱瞻基扛起了更大的责任。南京遭遇地震,那救灾、重建、迁都这些事儿,全是朱瞻基亲自跑前跑后安排的,事情办得妥妥帖帖。这样一来,他在朝内外的口碑也更上一层楼。
赵王、汉王这些人心里当然七上八下的,可明仁宗到底还坐在龙椅上,真要动手,那“弑兄”的名头谁也背不动。
可倆人倒是能学老朱棣,背个“弑侄”的名声还勉强顶得住。从那以后,俩人就悄悄盯紧了朱瞻基,一有风吹草动就想抓住机会下手。
机会没过多久就来了,朱棣刚刚离世不到一年,明仁宗在1424年五月底的时候也走了,这才登基没多久。
为了不让汉王他们起疑心,明仁宗一直把自己的病隐藏着,悄悄把朱瞻基叫回了北京。
朱瞻基赶回的时候,终究没能赶上,只能看着明仁宗的遗体。紧接着,皇宫里开始办丧事,汉王这会儿也甭装了,原形毕露。
朱瞻基还在赶回京城的时候,汉王那边早早就召集了一伙兵马,打算半路对他下手,用刺杀的法子争夺皇位。
眼下,朱瞻基时期的第二个谜团也浮出水面了。
无疾而终
到如今,还找不到啥资料能说明朱瞻基当时是咋样从汉王布下的重重包围里逃出来,然后安全回了北京。
汉王见计策没成,就干脆撕破脸面,直接调集大批人马去攻打朱瞻基。
朱瞻基看到大军逼近,一点也没显出慌张,反倒是一边悠哉悠哉地提笔,给汉王写信过去,说你还是别白费劲了,这仗你打不赢。
汉王拿到朱瞻基的那封信,气得脸都绿了,心里那股要治一治自家侄子的火头更加压也压不下。
朱瞻基看到汉王根本不给他留情面,心里一咯噔,觉得礼数已经做到位了,接下去怕是得靠自己的拳头说话了。
朱瞻基当场朝着六军的官兵们放话,说这回得自个带兵上阵,亲自去讨伐汉王。
朱瞻基一踏上战场,马上就看穿了汉王的算盘,随即命人断了汉王的后路,还下令把整座城紧紧围了个水泄不通。
汉王眼看大侄子真的来了,心里就只想着拼一场。哪晓得城里的兵丁们都无精打采,叹气连连,再加上外头早被包围得死死的,没坚持多久,全城便缴械了。
朱瞻基进了城,也没怎么难为他们,把汉王一帮人都锁起来了,剩下那些被逼无奈跟着的,全给放了。处置完这些事,朱瞻基又晃晃悠悠赶回北京去了。
后头那段时间,朱瞻基闲不住,隔三岔五就在边境上溜达。要是碰见敌人,他直接领着人马往上冲。在宽河那片,还手把手打败了兀良哈部,把他们收服了。
朱瞻基在京里也是真上心政务,时不时半夜跑去找大臣,把人从被窝里拎起来聊天,问这问那,一起琢磨办事的法子。有时候还把官员们伙起来出门溜达,边走边商量国家要紧事。
可就是这么一位英明神武、重用贤臣的皇帝,偏偏有一天不再上朝,也不去巡边,而是躲在宫里尽情享乐。
虽说他跟别的皇帝不一样,也不贪酒色,也没啥嗜血的举动,偏偏各种爱好一大堆,表面上看好像没啥大事,实际悄悄地让大宋江山一天天滑向危险的边缘。
朱瞻基这时候对大臣也不再客气,谁要是敢出面劝说两句,他干脆直接丢进牢房里,让人等着查问。
到底朱瞻基经历了啥,谁也说不上来,反正有天他就成了现在这副模样,这事也成了他身上绕不开的谜题。
这么胡闹的日子没过多长,朱瞻基某天突然病倒,怎么都缓不过劲来。大臣听说了这事,急急忙忙赶到宫里,却见朱瞻基已经撑不住了,命快没了。
大伙儿都捏着一把汗,太医也只能支支吾吾地说朱瞻基染上了疾,具体啥毛病,后面的人压根查不到门道。
朱瞻基年轻时威风八面,后头却开始享受起安逸日子。他既没荒废在美人酒桌上,也没遭啥大灾大难,但偏偏一场疾病让他撒手人寰。给后人留下不少疑团,历史上也添了他神秘的一笔!
股票怎么杠杆,合法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股票账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