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2点,上证指数在3880点附近反复震荡,分时图上的波线像心跳般起伏。 突然,沪深300指数的资金流向图谱出现一根陡峭的红色柱状图——半小时内主力资金净涌入超50亿元,而创业板指的资金池却悄然缩水。
这种“大象吸水、蚂蚁失血”的分化,让交易软件前的投资者屏住了呼吸。 历史总是相似:2022年11月指数突破前,沪深300曾单日吸金80亿元;2023年6月行情启动前,金融股同样出现过融资余额单日暴增20亿元的异动。 这一次,资金调仓的刀锋正精准指向大盘股。
过去两周的市场,原本是中小盘股的狂欢舞台。 创业板成交额占比一度冲破35%,题材股像烟花般轮番绽放。 但周三的画风突变:创业板成交占比骤降至29%,而券商、保险板块的融资余额却逆势增长12亿元,创下月度新高。
这种切换并非偶然——2020年7月的券商行情,正是从融资余额单日放量10亿元开始,随后指数半月内拉升8%。 背后的逻辑冰冷而清晰:当题材股估值泡沫蔓延时,资金会像潮水般退向估值洼地。 沪深300的市盈率仅12倍,处于近十年39%的分位水平,而创业板市盈率却高达76倍,泡沫警示灯已悄然亮起。
更值得玩味的是资金属性的变异。 北向资金历来是“聪明钱”的代名词,但本周沪股通净流入仅8亿元,与沪深300的巨量吸金形成反差。 这暴露了内资机构的焦虑:在量化交易占比突破15%的市场上,高频策略正在放大波动。
5月以来A股日均成交额从2万亿缩水至1.1万亿,但周三沪深300的成交额却逆势放大到58亿元,量比指标跃升至1.58。 这种结构性的放量,像暗流在冰面下涌动。
资金转向的背后,是政策信号与技术图形的双重夹击。 周三盘后,央行突然加量续作1500亿元MLF,净投放规模比预期多出300亿元。
几乎同一时间,财政部更新专项债进度表:9月新增专项债发行完毕,10月将带动5000亿元基建项目开工。 这种“货币放水+财政点火”的组合拳,曾在2023年6月推动水泥板块单月上涨23%。而当前基建股的市盈率仅8倍,比全市场平均水平低40%,成了资金天然的避风港。
技术面上,上证指数在3800-3900点区间已横盘12个交易日,像一张拉满的弓。沪深300的RSI指标悄然回升至55,逼近60的突破阈值。 历史数据显示,当RSI在50-60区间伴随放量时,指数3日内突破的概率超70%。
更关键的信号来自筹码分布:3900点附近的套牢盘密度较月初下降15%,而3850点的支撑位却出现连续5日的买单堆积。 这种多空力量的微妙变化,让技术派投资者嗅到了变盘的味道。
狂欢中仍需警惕暗礁。 周四恰逢股指期货交割日,过去半年每逢此时,指数波动率平均放大30%。 若开盘后沪深300未能站稳3850点,且全市场成交额低于1万亿元,本次异动可能只是机构对冲风险的“假动作”。
类似剧情在2025年4月上演过:当时ETF单日净流入1876亿元,但随后一周指数回调5%,因政策预期落空。
普通投资者不必纠结于猜顶测底,只需盯住两个坐标:一是券商板块的量能能否持续。 龙头股中信证券若涨幅超3%且换手率低于5%,说明资金沉淀而非短线炒作;二是北向资金的结构变化。
若沪股通净流入突破20亿元且连续3日增持金融股,可视为外资认可调仓逻辑。 当前银行股股息率高达4.3%,已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这类资产正成为保险资金的“压舱石”。
股票怎么杠杆,合法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股票账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