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抗战时期八路军的那些事儿,很多人可能都听过129师386旅副旅长许世友和政委王新亭打架这桩事儿。这不是啥光彩的段子,但却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插曲,发生在1939年2月香城固伏击战胜利后的庆功宴上。结果呢,师长刘伯承一听这俩人居然动手了,气得不得了,直接下令“各打五十大板,双双调离”。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部队内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香城固伏击战:打了个漂亮仗
要聊这事儿,得先从香城固伏击战说起。这场仗是386旅在冀南平原打的,时间是1939年2月10日。那会儿,日军正在华北搞大“扫荡”,调了3万多人,想把129师连根拔起。129师的刘伯承、徐向前和邓小平仨大佬商量后,决定主力部队机动牵制敌人,同时瞅准机会狠狠咬一口。386旅旅长陈赓就提议在香城固这个地方设个埋伏,师部一拍板,计划就定下来了。
香城固这地方在河北威县南边,沙河故道旁边,地形挺特别,两岸长满了红柳和野枣树,藏人特别合适。386旅的部署也很讲究:688团1营负责正面阻击,吸引敌人;新1团堵后路,不让敌人跑;补充团从侧面夹击;骑兵连负责把敌人往伏击圈里引。许世友那时候是副旅长,亲自带着新1团干活,沿着沙河挖了3公里长的“L”形战壕,还用红柳盖住,隐蔽得特别好。
仗是这么打起来的:2月10日下午,688团1营先佯攻威县,把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引出来。这帮日军有250多人,带着汽车和火炮,挺嚣张地就追过来了。到了下午4点多,1营突然开火,步枪、机枪一顿招呼,日军当场倒下好几十个。日军中队长安田赶紧整顿队伍,想反攻,可没打几下就被压回去了。后来他们又试着进攻旁边的庄头村,想包抄八路军,结果陈赓果断把2营和3营派上去,把日军逼进了沙河洼地。
许世友这边带着新1团守住退路,带着人硬是把日军堵死在沙窝子里。日军一看跑不掉,急了眼,居然放起了毒气弹。许世友反应快,赶紧让战士扔手榴弹把毒气轰散,然后带着部队继续往上压。陈赓这边也指挥部队收紧包围圈,最后来了个大冲锋,四面八方一块儿上,跟日军拼起了刺刀。这场仗打得特别狠,喊杀声震天,最后把日军250多人全收拾了,还抓了8个俘虏。我军这边伤亡50多人,缴了9辆汽车、4门火炮,战损比超过5:1,实在是漂亮。刘伯承后来点评这场仗,说它是“模范诱伏战”,386旅的名气也一下子传开了。
这场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成功,还给冀南的老百姓打了强心针。那时候日军“扫荡”搞得人心惶惶,香城固这一仗让大家伙儿看到,八路军在平原上也能把鬼子揍得满地找牙。这仗打完,386旅上下都挺得意,战士们士气高涨,领导们也觉得脸上有光。于是,庆功宴就顺理成章地摆起来了,可谁也没想到,这顿饭吃着吃着就翻了天。
二、庆功宴上闹翻脸:许世友和王新亭动手
仗打赢了,386旅在香城固村里找了个土屋子,简单弄了个庆功宴。那屋子不大,几张木桌拼一块儿,桌上放着小米粥、烙饼,还有几坛烧酒,挺朴素的。旅长陈赓坐中间,左边是政委王新亭,右边是副旅长许世友,参谋长周希汉和其他几个干部挨着坐,战士们挤在外围凑热闹。大家伙儿脸上都挂着笑,毕竟刚打了个大胜仗,心情好得很。
宴会开始,陈赓先站起来,宣读了刘伯承发来的贺电,表扬全旅上下干得漂亮。接着王新亭接过话头,说这次胜利证明八路军在平原上也能干翻日军,还特别点了许世友的名,说他指挥新1团堵住敌人退路,功劳最大,是“首功之臣”。这话说完,大家伙儿都鼓掌,有人还开玩笑问师部咋不给点奖励。许世友本来也乐呵呵地附和了两句,可没过一会儿,他的脸色就变了。
许世友这人脾气火爆,直来直去,听不得半点别扭。他觉得“首功之臣”这话听着不对劲,好像把他当成了谁的下属,心里特别不痛快。他拍桌子站起来,指着王新亭就开呛,说这称呼听着像把他当臣子看,讽刺味儿太重。王新亭一听这话,愣了一下,赶紧解释,说自己是想表扬他,没别的意思。可许世友根本不听这套,觉得这话就是在挖苦他。陈赓一看气氛不对,赶紧端起酒杯打圆场,让大家伙儿吃菜喝酒,别扯这些。可惜这招没管用,陈赓喝了几杯扛不住,先回房休息去了。
陈赓一走,宴会还在继续,许世友憋着火闷头喝酒,王新亭跟旁边人小声聊着啥。没过多久,许世友憋不住了,又站起来,指着王新亭开炮,说他光会讲空话,仗是他带兵打的,王新亭懂个啥。王新亭也不是好惹的,平时斯斯文文,但骨子里挺硬气,他推了推眼镜,反过来数落许世友眼里没纪律,光会打仗不讲团结。俩人你一言我一语,火气越拱越大,最后直接动起手来。屋里顿时乱成一团,桌子椅子歪七扭八,酒坛子也摔碎了。战士们一看领导打起来了,赶紧上前拉架,可许世友力气大,一甩手就把人推开,王新亭也不甘示弱,俩人扭在一块儿,谁也劝不住。
这动静太大,警卫员跑去把陈赓叫回来。陈赓到时,俩人已经被拉开了,但还瞪着对方喘粗气。陈赓气得不行,骂他们是旅领导还带头闹事儿,太不像话。这事儿没法私了,陈赓只能上报给刘伯承。刘伯承一听,肺都气炸了,说这俩人身为干部,居然带头违纪,影响太坏,直接下了命令:许世友和王新亭各打五十大板,调离386旅。这处罚够狠,也够公平,谁也不偏。
三、刘伯承的铁腕处理:不留情面
刘伯承这人,在129师是出了名的铁面无私。他接到陈赓的报告后,没半点含糊,直接拍板处理。许世友和王新亭都是红四方面军出来的老干部,一个是军事干部,一个是政工干部,平时工作上就有分歧,这次打架不过是把矛盾彻底炸开了。刘伯承很清楚,386旅刚打了个大胜仗,正是士气最高的时候,领导层却带头闹内讧,这要是传出去,不光丢脸,还会动摇部队的团结和纪律。他必须下狠手,杀鸡儆猴。
处罚执行得很干脆,许世友和王新亭挨了军法处置,各挨了五十大板。这不是啥小惩罚,那年头军纪严,打板子是实打实的,谁也别想走后门。打完之后,俩人就被调走了。许世友去了山东,1940年当上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后来又升了胶东军区司令员。他在山东带着部队跟日军死磕,1942年指挥反“扫荡”作战,干掉好几千敌人,把胶东根据地守得稳稳当当。王新亭则调到刘伯承和邓小平身边干活,1940年当了太行军区第一分区政治委员,后来还参与了1945年的上党战役,配合主力歼敌3.5万多人。
刘伯承这手处理,在当时传得挺广。有人觉得他太严厉了,毕竟许世友和王新亭都是有功之臣,刚打完胜仗就挨罚,有点不近人情。可也有人觉得他做得对,军队不是闹着玩儿的,领导带头打架,这风气要是蔓延下去,部队还怎么带?刘伯承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纪律面前没例外,不管你功劳多大,犯了错就得认。
四、打架背后的根儿:性格和派系的碰撞
这事儿表面上看是许世友和王新亭俩人犯了犟,可往深了挖,其实有更复杂的根儿。许世友是河南新县人,出身穷苦,从小在少林寺练过武,后来参加红军,打仗特别猛,是个典型的武将型干部。他性子直,脾气大,喜欢单刀直入,不太爱听那些弯弯绕的话。王新亭是湖北孝感人,文化水平高,做过宣传工作,是个政工干部,讲究原则,嘴皮子也利索。俩人一个是猛张飞,一个像诸葛亮,工作上配合得不好,早就有点儿别扭。
再说背景,俩人都是红四方面军出来的。那时候红军改编成八路军,部队里派系问题还没完全消散。红四方面军跟红一方面军整合后,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之间经常有摩擦。许世友这种带兵打仗的,觉得政委老在旁边指手画脚碍事儿;王新亭这种搞政治工作的,又觉得军事干部不讲纪律,光凭一股蛮劲儿。这次庆功宴上,王新亭一句“首功之臣”,在许世友耳朵里就成了挑衅,俩人积攒的火气一下就爆了。
还有个大背景,1939年正是抗战最吃劲的时候,八路军在敌后打游击,压力山大。香城固这场胜仗来之不易,许世友觉得自己带兵拼了命,功劳是实打实的,可王新亭随口一句话就把他踩下去,心里自然不服。王新亭呢,可能觉得自己是政委,得把部队的思想工作抓起来,结果话没说到位,反倒惹了祸。这场架,说白了是个人性格和历史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
许世友和王新亭打架这事儿,在386旅的历史上就是个小插曲,可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不小。抗战那会儿,八路军能从红军改编过来,在敌后站稳脚跟,靠的就是铁一样的纪律和上下拧成一股绳的团结。领导层要是带头闹分裂,底下战士还怎么信服?刘伯承处理这事儿,看似简单粗暴,其实是用最直接的办法保住了部队的大局。
这俩人挨了罚,也没就此垮掉。许世友后来在山东打得风生水起,王新亭在太行也干得有声有色,最后都成了开国上将。说明啥?说明人都有脾气、有缺点,但关键时候还能扛起责任。这事儿还告诉咱们,胜利不是靠一个人牛,而是靠大家伙儿一块儿干。许世友打仗厉害,王新亭搞思想工作有招,俩人要是能好好配合,香城固那样的胜仗还能多打几场。
放到今天看,这段历史也有嚼头。咱普通人干活儿,不也得讲配合、守规矩吗?领导之间闹掰,底下人跟着遭殃,这道理哪儿都通。许世友和王新亭这架打得窝心,可刘伯承那一句“各打五十大板”,硬是把事儿摆平了,够爷们儿,也够实在。
这桩事儿传到后世,有人拿它当笑话讲,有人觉得挺感慨。许世友那火爆脾气,王新亭那股硬气,刘伯承那铁腕作风,都是活生生的人性子,没啥高大上的修饰。抗战那会儿,条件苦,仗难打,人都憋着一股劲儿,偶尔炸一炸也正常。可炸归炸,活儿还得干,仗还得打,这才是那一代人的真模样。
股票怎么杠杆,合法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股票账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