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青阳,空气里带着刚收割稻谷的香味,也有新铺沥青路面那股淡淡的热气。
S219改造工程全线通车那天,我站在蛤蟆岭段,看一辆辆大货车从身边呼啸而过,轮胎卷起的小尘土像是在宣布——这条路,不只是修好了,它已经开始改变周围人的生活节奏。
你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坑洼和烂泥塘,雨季的时候能让卡车陷进去半个轮胎,那场景简直是“现实版拔河”,拖车和被困车辆较劲几个小时都不一定分得出胜负。
说起来,这条路本来就是冲着两个目标去的:一个是支撑皖南旅游主干网,把池黄高铁、九华山机场这些枢纽串成一串珠子;另一个更直接——给宝镁项目开道。
这可是安徽省“一号工程”,年产30万吨镁基轻合金听上去就够硬核,但材料要运出去,总不能靠村口小水泥桥吧?
所以S219标尾3公里贴着厂区走,是整个工期里最被催命的一段。
本来计划半年搞定,人家一句年底必须通,就生生压到两个月内完工,这种操作放影视剧里都嫌夸张。
我记得当时项目经理拍桌子说:“行啊,那我们白+黑、5+2。”
意思很简单,就是人歇机器不停,人停灯还亮。
他们真这么干了——领导班子每人包保1公里,每晚收工前把当天的问题清单挂出来,第二天照单全销。
不夸张地说,有些测量员比自家床板还熟悉这三公里的每寸土地。
结果呢?
提前15天完成路基施工,比业主要求整整快了一个月,总工期缩短7个月。
这速度,让当地老乡笑称他们不是修路,是“点石成金”。
可别以为这是一路平坦推进,中间插曲多得可以凑个番外篇。
我第一次见到跨G3京台高速的大桥施工现场时,还愣了几秒——227.5米长的变截面连续梁,要在飞驰而过的大货车头顶作业,你能感受到一种来自重力与心理双重压力的奇妙结合。
他们封闭防护做得跟铜墙铁壁一样,还引入智能监测系统盯线形精度,大部分混凝土浇筑挑夜间恒温时段进行,再配自动喷淋养护,说白了就是怕哪一步没抠细致,将来留下隐患。
一座桥,从首根桩基到右幅合龙,用的是攻坚战打法,今年春天全幅贯通的时候,不少参与者是真红了眼眶。
软基处理也是门学问。
当别人只看到崭新的柏油马路时,他们已经在地下埋下了一套对付松软土壤的小心思:浅层换填增强承载力,更深处用复合地基分散荷载,加碎石垫层疏排积水。
有趣的是,因为这是先行标段,他们索性拿它当试验田,引BIM技术指导结构施工,在滑坡模型、高强管桩等领域刷出了好几项专利和省级工法。
这种技术宅式兴奋感,其实挺感染人的。
当然,一群年轻人为主力军也意味着另一种画风——忙完正事,还能抽空帮村委会修条进村小道,或者组织爱心助考活动。
在我看来,这既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自己找存在感的方法,“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听起来严肃,可落到日常,就是有人愿意扛活儿,有人乐于跑腿。
而且这种氛围会蔓延,比如你原本只是来看热闹,很可能转头就拎桶水帮着降尘去了。
如果跳回宏观一点看,这条S219现在不仅仅是一块交通拼图,而更像是一根穿针引线,把工业和旅游缝进同一匹布料里。
从青阳县城出发,可以一路顺畅接驳高铁、高速甚至飞机,然后再慢悠悠驶向九华山脚下喝杯茶拍张照,“快进慢游”的格局算是真落地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道理大家懂,可真正投入时间、人手、资金做到这个程度,并非所有地方都有这样的耐心与执行力。
我倒觉得有意思的是,当外界关注点集中在漂亮的数据或荣誉奖牌上,本地百姓聊起这事却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以前拉肥料要绕十几公里,现在二十分钟不到就到了。”
“孩子坐校车不颠簸,也不会迟到了。”
这些朴素评价,比任何新闻稿里的词汇都直接击中建设意义所在。
而游客那边呢?
不少人在社交平台晒沿途风景照片,说路线舒服到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地方,其实背后都是设计师早已规划好的视野窗口位。
未来几年,如果G236平天湖隧道及接线工程按预期推进,再加上一系列配套完善,这片区域交通脉络会越来越立体化,到时候可能连本地司机都会重新学习怎么选最快线路。
但无论地图怎么变化,我总觉得,会有人记住曾经那些戴安全帽的人,在烈日底下蹲着比划钢筋弯钩角度;也有人忘不了冬夜三点钟搅拌机轰鸣声伴随咖啡味飘出的临建办公室灯光。
至于现在嘛,你要真想体验一下从工业区切换到诗意山水,只需开上新铺好的S219,然后看看窗外飞退的不止是树影,还有过去那些因为道路阻隔而耽误掉的小机会、小幸福。
如果碰巧遇见正在巡查维护的人,不妨摇下窗户打个招呼,因为这一声谢谢,对他们来说可能比任何表彰大会上的掌声都暖心。
股票怎么杠杆,合法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股票账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